中国大力发展价格可负担、质量有保障、运营可持续的普惠养老服务。
2月28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民政部、财政部、自然资源部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、农业农村部、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《促进普惠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》(以下简称《若干措施》),提出一系列促进普惠养老服务提质扩面的政策举措,并明确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诊疗、康复训练、健康监护等智能设备在养老机构中的应用,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水平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底,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.1亿,占全国总人口的22%,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。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提出要“扩大普惠养老服务”。此次《若干措施》的发布,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具体部署,力求构建更加完善、可持续的普惠养老服务体系。
六大举措提升普惠养老质量
此次发布的《若干措施》,重点围绕服务供给、机构发展、资产利用、价格机制、监管优化、发展环境等六大方面展开,力求构建更加完善、可持续的普惠养老服务体系。
《若干措施》明确,在重点满足失能、失智等老年人群体照护服务需求的基础上,进一步拓展普惠养老服务内容、扩大服务供给范围。政府将通过政策支持、企业让利、家庭付费、社会参与等方式,实现连续性更强、惠及范围更广的服务供给。
此外,各地将推动居家养老照护能力培训,鼓励普惠养老机构开放康复护理、老年食堂、活动场地等设施,增强社区养老功能,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。
在养老机构发展方面,政策鼓励各类经营主体连锁化、集团化运营,尤其支持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发挥品牌引领作用。与此同时,公办养老机构将向社会开放空余床位,提高资源利用率。
针对存量资产利用,各地发展改革部门将牵头盘活闲置公共资源,如原党政机关培训疗养机构、闲置学校等,将其改建为普惠养老设施,同时优化审批流程,降低养老机构建设门槛,确保养老资源得到合理配置。
在养老服务定价方面,《若干措施》提出,要综合考虑机构成本、政府补助、市场供需、居民承受能力等因素,优化价格形成机制,确保服务既可负担,又可持续。其中,公办养老机构的基本服务收费将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,而社会办普惠养老机构的定价将通过设置参考区间等方式加强引导,确保养老服务价格合理稳定。
人工智能助力养老服务发展
值得关注的是,《若干措施》特别提出,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诊疗、康复训练、健康监护等智能设备在普惠养老机构的应用,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健康管理水平,缓解医疗资源紧张问题。
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发改委将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、地方政府专项债等资金渠道,继续加大对养老设施建设的投入,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服务刚需,重点扩大护理型床位有效供给。持续组织实施普惠养老专项行动,以公建民营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,推动建设一批价格可负担、质量有保障、运营可持续的普惠养老服务机构。此外,以全国各城市(地级行政区)编制的“一老一小”服务设施整体解决方案为抓手,督促指导地方落实发展普惠养老服务的支持政策,及时推广典型经验做法。
《若干措施》强调,将强化养老服务监管,推动省级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建设,并通过第三方评估机制,确保服务质量达标。同时,支持地方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实施养老服务地方性法规,完善普惠养老服务法治体系,依法保障老年人权益。
业内专家认为,此次政策的发布,为我国普惠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在多部门合力推动下,未来将形成供给更加充足、服务更加专业、价格更加合理的普惠养老体系,更好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养老需求。